自进入喷气式时代后,世界战斗机发展方向一直就和著名的奥运口号“更高更快更强”保持一致,不断追求高空高速性能,到20世纪60年代一度达到了极致。当时,美国和苏联分别推出了YF-12(SR-71“黑鸟”为侦察型)和米格-25这两种具备“双3”性能的高空高速战斗机。但好景不长,很快美苏两国都发现了双3战斗机的性能弊端,最终YF-12没能投入服役,米格-25尽管有一定数量服役,但只是作为截击机使用(相当于一个空中飞行的防空导弹发射车),而没能成为主力战斗机。据说原因主要有三点:一是交战双方飞行速度达到M3以上后,由于相对速度过快,在当时敌我识别技术落后的情况下,没办法识别敌我,很可能会造成误伤;二是双方飞机速度达到M3以上后,导致转弯半径很大,一击不中后,需要转一个很大的弯才能掉头,因此很难进行格斗空战,而只能作为截击机实施拦截作战;三是这期间战斗机主要任务是中低空飞行并进行对地面攻击,以支援己方地面部队作战,因此双方战斗机(包括为攻击机护航的战斗机)遭遇也主要是在中低空,导致高空高速性能失去了作用。 由于上面的原因,这之后的美苏新一代(第四代)战斗机F-15、F-16、米格-29、苏-27的......